緩解膝關節退化 不僅僅治療膝蓋

 

自由時報  文/陳俞州 2013-12-08

 

退化性膝關節炎是老年人常見疾病,主要是關節面軟骨因長期使用,或關節囊滑液變少,造成磨損,產生關節疼痛、無力、腫脹。

 

還要增強腰部骨盆周邊肌群

 

 

退化性膝關節炎通常與年紀、過度使用、肥胖、個人體質、關節曾受傷有關,且女性患者多於男性,較常發生在膝關節內側面,嚴重時,會造成關節內彎變形,使得走路困難。

 

症狀包括關節疼痛且僵硬,關節變形、關節周邊組織產生病變。初期為周邊軟組織因發炎而造成關節腫脹變形,後期為關節骨性構造磨損而變形;若長期發炎會造成周邊組織紅腫、熱、痛,進而產生肌肉萎縮且纖維化。

 

因此常會看到膝關節退化的患者,因疼痛使得走路時,膝蓋打直不敢彎曲,骨盆活動度減少,如同企鵝般的走路姿勢。進而影響腰部、骨盆周邊肌群和大腿後側肌群緊繃、僵硬無彈性,股四頭肌萎縮、無力,本體感覺變差。

 

治療時,除了要減緩膝蓋疼痛外,還要將緊繃、僵硬無彈性的肌群恢復其彈性和收縮能力,增加腰部、骨盆、膝關節的活動度,並強化萎縮的肌肉、回復本體感覺,增加協調與平衡能力,減少跌倒的機率。

 

◎物理治療的方法:

 

●熱敷:功效為減輕疼痛、促進肌肉放鬆,且減少關節僵硬及增加關節活動度。

 

●電療:可刺激神經,具有止痛效果、促進血液循環及降低局部的水腫、促進組織的復原、減少肌肉痙攣 。

 

●運動治療:運動治療相當重要,可維持或增加膝關節活動度、強化關節周邊肌肉的肌力和耐力,減緩關節磨損的程度。(圖1)

圖一 運動治療.JPG

  ▲圖1。(照片提供/陳俞州)

 

●徒手治療:利用徒手治療技術與手法放鬆緊繃、僵硬的肌群和增加關節活動度。先評估步態,觀察走路姿勢,並檢查骨盆、髕骨、膝蓋活動度,進而實施不同手法治療。(圖2、圖3)

圖二 檢查膝蓋活動度.JPG

▲圖2。(照片提供/陳俞州)

圖三 評估步態.JPG

▲圖3。(照片提供/陳俞州)

 

●步態再訓練:當腰部與大腿後側肌群放鬆、膝關節活動度增加後,必須要回復到正常走路方式,以免再次發生傷害,所以要教導並糾正步態,使其磨損降到最輕。(圖4)

 

 

 

 

圖四 步態再訓練.JPG

▲圖4。(照片提供/陳俞州)

 

(作者為台南五德物理治療所院長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五德物理治療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