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底筋膜炎鬧雙包?分辨本尊與分身

 

不知道各位讀者是否有過這樣一個經驗:睡醒下床或久坐之後踩地的第一步足跟瞬間劇痛?這是足底筋膜炎(plantar fasciitis)的典型症狀,但並非足跟痛都可直接斷定為足底筋膜炎,而且足底筋膜炎也不見得就會痛在足跟。現在就來針對這些很像繞口令的東西做一個釐清吧!

 

足底筋膜是一位於腳底的強韌纖維組織,可吸收衝擊、維持足弓的弧度。足底筋膜的近端附著在跟骨內側,遠端則分別附著在五根近端趾骨的基部(圖一)。當我們在準備跨步的時候,大拇趾會呈現伸展(extension)姿勢以做出推進的動作,此時第一蹠骨頭部會產生蹠向滑動(plantar glide),因此拉緊了從它下方通過的足底筋膜,而將足弓撐高。在這個狀態下,腳板會變得比較穩固,更有利於傳遞推進力,這就是絞盤機制(windlass mechanism)(圖二)

 

01.jpg

圖一、足底筋膜    

    02.jpg

圖二、絞盤機制

 

扁平足患者的足底筋膜平時就處在拉緊的狀態,再加上推進時的絞盤機制,會將足底筋膜拉離跟骨內側的附著點,因而產生微小的撕裂傷,這就是足底筋膜炎。

 

這時大家可能會想:所以足弓越高就越不容易得足底筋膜炎囉?很不幸地,足弓過高也會得足底筋膜炎。原因是高弓足的腳板很僵硬,足弓的吸震能力很差,使得外力大部分都由足底筋膜承受,久了也是會產生發炎,只是這類患者通常抱怨痛在足弓的位置,也就是足底筋膜的中段。由此可見,足底筋膜炎不見得就會痛在足跟。

 

那麼足跟痛都可以斷定為足底筋膜炎嗎?答案也是否定的,因為位於足跟底部的軟組織,不是只有足底筋膜。我們足部避震的效果,除了來自足弓關節的動作變化與足底筋膜外,還有第三個,就是足跟底部的脂肪墊,簡稱足跟墊(heel pad)。足跟墊的脂肪屬於緻密脂肪組織,其脂肪球由富含膠原蛋白纖維的中隔包裹,形成許多有彈性的小腔室,彼此不互通。就是透過此一足跟墊的壓縮及回彈,因而產生了避震效果。當足跟墊因為某些原因萎縮了,就會造成跟骨與地面的碰撞,而引起發炎。足跟墊萎縮導致的疼痛一般位於足跟底部正中央(圖三),和足底筋膜炎痛在足跟底部偏內側不一樣。

 

03.jpg

  圖三、足跟墊萎縮的疼痛型態

 

足部疼痛有不同的成因,治療方式也會因此不同。唯有正確評估足型的問題,然後使用鞋墊修正足型成正中足()狀態,才是治本的方法。

 

註:正中足是指人站立時,滿足下列三個條件(圖四)

1. 骨的中分線與地面垂直。

2. 跟骨的中分線與地面垂直。

3.   頭部的底面與地面平行。

 

04.jpg

    圖四、正中足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五德物理治療所 物理治療師 賀豫君

arrow
arrow

    五德物理治療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